(资料图片)
蒋璟璟
“65元一小时,包妆造,探店费用和路费客户报销。”近日,陪拍在各大网络社交平台掀起热潮。平台化经营陪拍的公司应运而生,但入驻平台的审核环节形同虚设,暗藏风险。记者分别以陪拍者和用户两种身份注册,以用户预约时竟匹配到了自己注册的陪拍账号,不过标价竟比记者注册时的报价翻了一倍。(北京青年报)
“陪拍”作为一门新兴行当,很是投合了年轻社群的偏好和调性。“陪拍”固然是一种商业服务,可是其中又隐约闪现着“陌生人社交的影子”。旅途的一路相伴和随行拍摄,本就是一段密切的相处时光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其大致可以类比为付费的“搭子”,相比于经济激励,兴趣和体验层面的驱动,或许更能反映“陪拍”的底层逻辑。这一新生意,天然是超越于生意的。
的确,“陪拍”抓住了某些市场痛点,便提供了一种极具性价比和可行性的解决方案。陪拍,就是陪伴加拍照。他们不仅既能够陪玩,帮忙介绍景点、规划拍摄路线,又负责全程的拍照记录,还帮忙修图,提供一组旅游大片,充分满足顾客的拍照需求——从某种意义上说,“陪拍”堪称花小钱办大事,其解决了一个人独行没人拍照,或者“男朋友不会拍照”“闺蜜抢镜头拍照”的诸般问题。
相较于“约拍”“写真”等传统的商业摄影模式,“陪拍”也有着独特的优势,或许可以将之称作“轻商拍”:经济负担更轻,摄影师的“权威感”“压迫感”更轻,整个拍摄过程的强度和心理压力,也更可接受。事实上,“陪拍”的要义,并不仅仅是“出片”,也是为了获得一种被注目、被记录,让自我愉悦的小确幸。
轻质的“陪拍”,构成了对“笨重”的、旧体的“商拍”的解构。记者发现,发布陪拍“广告”的网友多是爱好摄影的女生,也有少量摄影师。从他们晒出的设备看,大部分是手机、卡片相机、立拍得等,跟专业跟拍比显得“非常业余”的装备……主打的就是个“草台班子”、就是个“你情我愿”。去严肃化、去专业化、去过场化所带来的松弛感,构成了“陪拍”的独特吸引力。
的确,当下的“陪拍”行业,不乏隐患。这门生意,也很难走出小众走向大众。然而从中至少可以确信的是,传统服务行业的基于轻质化改造的深度细分,已然是大势所趋。
关键词: